新闻中心

湖南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锻造提供了文化滋养和斗争实践

作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发布日期:2025-09-04 浏览次数:7

  “湖南这片承载着光荣传统的红色沃土,为伟大抗战精神的锻造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鲜活的斗争实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9月3日,在“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湖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座谈会上,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谢承新论证了湖南在抗日战争和熔铸抗战精神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湖南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日救国号召,掀起“捐款劳军”“募捐购机”等热潮,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规模最大、声威最壮、持续时间最久的省份之一。

  “在中共湖南地方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爱国救亡团体、进步报刊书社大量涌现。”谢承新举例说,以吕振羽、田汉、翦伯赞等为代表的湘籍文化名人,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大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抗战信念的文艺作品。

  谢承新认为,湖南声势浩大的群众救亡运动和文化抗战浪潮,极大唤起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觉醒,为熔铸抗战精神铺就了浓厚的爱国底色。

  现场,谢承新用一组数据佐证了湖南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每年供应军棉7万担、军布300余万匹、军粮1000万担;人口不足3000万,征募兵员210多万,兵员贡献总数和人均参军比例均居各省前列。

  “湖湘儿女的无私奉献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之举,深刻彰显了抵御外侮、捍卫国土的民族大义,为熔铸抗战精神镌刻了刚强的气节风骨。”谢承新感叹。

  湖南作为抗战的重要战场,为抗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三次长沙会战的艰苦鏖战,到衡阳保卫战的孤城死守;从常德会战的寸土必争,到湘西会战的决胜反攻;湖南以伤亡30余万军民的沉痛代价,牵制日军主力近6年,歼敌20多万。

  谢承新认为,湖南军民勠力同心,以铁血尚武、卓厉敢死的湖湘血性,构筑起“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高地,为熔铸抗战精神注入了誓死不屈的无畏气概。

  “日军野蛮入侵湖南8年,狂轰滥炸,屠杀焚烧,奸淫掳掠,还悍然发动细菌战、毒气战,造成260余万人口伤亡,90多万栋房屋被毁的巨大灾难。”谢承新激动地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牺牲多么惨烈,湖南人民的抗战信念从未动摇。在党的领导下,300多支抗日游击队和近6万人的自卫团,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顽强支撑抗战大局,直至迎来最终的胜利。

  在谢承新看来,湖湘儿女在长期艰难困苦中彰显出的自强不息的坚毅品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昂扬锐气,为熔铸抗战精神奠定了不可摧毁的信念基石。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弥新。”谢承新表示,新征程上,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不懈奋斗。


电话咨询
  • 电话沟通
  • 0731-82768989
微信咨询
扫一扫 联系我们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88886666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