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出海先锋行动,推动湖南更高水平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近日举行的湖南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深化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入开展“一带一路”产业出海先锋行动,探索推进“产业+品牌+标准”率先“走出去”。
湖南是中部地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立足产业优势,陆续出台《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行动方案(2021—2023年)》《湖南省开放型经济促进条例(草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创新国企民企协同出海模式,开展涵盖产业、金融、标准、风控等多方面的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推动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取得了良好成效。深入开展“一带一路”产业出海先锋行动,对于促进湖南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湖南更高水平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优化顶层设计,提高政策推动效率
推动湖南产业出海、以更高水平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需要以战略眼光谋划全局、以系统思维整合政策、以服务意识优化环境,提供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政策支撑。
强化战略统筹,构建“全省一盘棋”出海格局。建议将产业出海置于我省开放型经济“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位置,分门别类地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陶瓷、烟花等优势产业及文化产业等绘制清晰的出海路线图,设定分阶段量化目标,杜绝资源分散投入。设立省级产业出海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省领导挂帅,整合多部门职能,定期商讨并解决跨境物流、外汇结算等问题,构建政策共商、项目共建、风险共担的协同格局。组建专业调研团队,对省内重点产业、目标市场需求进行全面梳理,聚力建设产业出海战略支点。
深化政策支持,打造“全周期+精准化”服务体系。基础层面,应精细划分出口退税类别,依据企业信用、业务规模,动态调整退税流程与周期;搭建政银企对接桥梁,实现融资需求与金融产品精准对接,提升跨境融资便捷度。专项层面,除现有补贴外,应加大对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产业海外研发合作项目的资金扶持,推动技术深度输出。前沿层面,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试点数字贸易,细化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设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基金。
创新服务集成,营建“一站式”产业出海快车道。依托数字政府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的出海服务体系。线上,在湘易办平台开设“一带一路”产业出海专区,整合海关、税务、金融等部门服务,达成政策一键匹配、业务一网通办;开设直播平台,企业可通过会员注册形式加入,借助数字人,以多国语言宣传推广我省产业。线下,在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设立出海服务综合体,引入法律、会计等中介,提供国际合规审查、海外并购调查等专业服务;组建出海政策讲师团,定期开展“政策进园区”等活动,助力企业将政策利好转化为发展红利。
强化产业协同,构建全链条出海生态
当前,湖南产业出海正处于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的关键节点,应强化产业协同,打造要素跨国流动网络,夯实产业国际根基,构建产业全链条出海生态。
纵向贯通产业链,打造出海“联合舰队”。应以龙头企业为链长,牵引上下游企业“组团出海”。比如在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可携手零部件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等,共建海外保供基地,形成“主机+配件+服务”的闭环体系;推动中车株机联合湘电集团等企业,在海外搭建“产品+技术+标准”一体化输出平台。同时建立海外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群国际议价力。
横向融合多业态,培育出海“新增长极”。突破传统行业边界,催生“制造+服务”“硬件+软件”等复合型出海模式。一方面,推动装备制造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支持山河智能等企业开发智能矿山、智慧港口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从卖设备向卖系统、卖标准升级;另一方面,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业跨界联动,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将湖湘文化软实力嵌入工程机械、陶瓷等产品的海外营销,打造“硬核产品+文化溢价”的出海新范式。
政企学研协同发力,筑牢出海“生态底座”。政企学研应合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降低产业出海成本。比如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大数据中心,实时更新海外市场需求、政策法规、风险预警等信息;组建湖南出海产业联盟,制定行业自律规范,遏制无序竞争;联合高校开设产业出海人才定制班,培育既懂技术又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等等。
突破标准壁垒,增强国际话语权
标准是决定产业出海成败的“隐形门槛”。我省应注重在技术规则制定、认证体系互认、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掌握主动权,进而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优势。
创新技术标准,抢占国际规则“制高点”。国际标准之争,实则是技术主导权的激烈角逐。我省应充分发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推动龙头企业携手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标准创新联合体”,探索构建“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机制,以标准输出带动产业整体出海。比如中车株机联合中南大学等,在智能轨道交通领域主导制定了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国际标准。
推动认证体系互认,打通市场准入“最后一公里”。认证壁垒是产业出海的最大隐性成本。我省应主动出击,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在认证领域的合作,努力构建一次检测、全球通行的认证体系。支持湖南省质检院等机构与东盟、非洲标准组织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测试,减少重复认证流程;借鉴中欧班列双认证模式,搭建中非等跨境贸易单一窗口认证平台,实现数据与结果互认;为陶瓷、烟花等传统优势产业制定国际互认的湖南标准标识;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认证,提升湖南产业的国际认可度与竞争力。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筑牢国际竞争“防火墙”。着力构建覆盖企业出海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研发阶段,运用专利导航精准剖析国际标准技术路线,帮助企业规避侵权风险;出海进程中,针对工程机械、新能源等各类产业,构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监测专利布局;维权时,依托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与国际仲裁机构共建快速响应机制。同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专利交叉许可、标准必要专利的授权许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湖南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稳步前行,逐渐成为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参与者。
完善风险防控,保障行稳致远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汇率波动等风险交织叠加,我省须以系统思维搭建风险防控体系、以底线思维夯实安全根基,确保产业出海稳健前行。
构建智能预警系统,织密风险“防护网”。大力整合商务、海关、外交、金融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加速搭建“一带一路”产业出海风险监测平台,对目标市场的政治局势、政策变动等风险展开实时动态剖析。针对非洲、中东等区域,构建权威的“政治风险指数”“营商环境评估模型”,实现潜在风险提前预警;对欧美贸易摩擦高发地带,开发“关税反制工具箱”。同时出台激励政策,推动龙头企业完善内部风控数据库,强化“政府—企业—智库”联动,共筑风险预警网络。
强化多元保障机制,筑牢风险“缓冲带”。风险应对的核心在于“分散化、低成本”。我省应构建政策性、商业性、金融衍生品等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政策层面,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对工程机械、新能源等战略产业,实施“一企一策”定制化保单;金融层面,鼓励银行开发“汇率避险组合产品”,借助远期结售汇、期权等工具,帮助企业锁定汇率成本;法律层面,联合国际律所建立共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探索设立省级海外风险补偿基金,为因不可抗力遭受损失的企业提供阶段性补贴。
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升风险“修复力”。应建立或完善由省级部门统筹规划、企业担当主力、专业机构协同配合的应急响应体系,针对各类风险定制差异化处置预案。如供应链遇地缘政治冲击,应强化中欧班列(长沙)等通道,筑牢物流备份网;如遇贸易壁垒,应推动企业通过开展本地化生产与技术合作破局;如遭海外舆情危机,应建立24小时内响应、多语种传播机制。应定期开展“沙盘推演”,形成管理闭环,不断提升湖南出海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 上一篇 | 我省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 下一篇 | 深耕政策制度创新 筑牢湘非合作“压舱石”
公司动态
- 湖南农发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2025年人... | 2025-08-07
- 农发资产公司与金霞发展集团 开展交流座谈 | 2025-08-01
- 湖南农发资产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 | 2025-07-29